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仁者无敌

仁者无敌

关键词:伯夷、叔齐、杂谈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
约在3600年前,在商朝有这样一个附属国,那里有两位储君,伯夷,叔齐。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曾对彭德怀元帅有过这样的评价,谁敢横刀立马,唯我彭大将军。其实,远在商朝末年,在孤竹国这两位储君身上却发生了同样的故事。如果说敢把皇帝拉下马的,除了宋朝发生的故事,那么始作俑者该属伯夷和叔齐了,不过宋朝的是一名女将,但这里讲到了却是两位储君。

谁知道这两位储君把哪位皇帝拉下马了?不用说,很多人都知道的,这位皇帝就是以后的周武王,不过那时还不能叫皇帝。但从某种角度讲,应该称作开了拉皇帝下马的先河。那么,为什么把周武王拉下马呢?是什么原因促使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储君螳臂挡车,在西周浩浩荡荡伐商的大军面前,敢拦住周武王。其实,很多人知道,周武王的父亲,便是周文王,大家后来熟悉的八卦便是文王的独家秘及,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,伯夷和叔齐却是周文王的学生。当父死不葬,为黎民苍生着想的周武王挥师朝歌,这两位学生却要拦住老师的公子,这就得从文王之道说起了。

很多人都知道文王生前并不叫文王,是后人封的,而这其中的原因便是文王的文治。春秋时期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,这就是孔子。孔子曾经说过仁义礼智信,讲得就是做人要讲仁义。其实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,意思也很泛。大概包括:忠、恕、孝、悌、智、勇、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等等。孔子曾经提到过仁者爱人,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,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,所谓儒道都是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,作为统治者而言,对于君子才有这个权力,在论语宪问当中,有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在论语当中,孔子也曾多次提到伯夷和叔齐。回到开头我们所讲的,伯夷和叔齐为什么要扣马谏伐?这就是仁道。孔子的仁就是忠于君主,孝顺父母,而周武王恰恰两条都违背了。商朝末年,确实有些民不聊,人不生,但在伯夷和叔齐看来,确是大大不可的,忠君,武王拿起了武器;孝顺父母,武王是父死不葬。伯夷、叔齐要拦,拦得就是他们眼中的不仁。

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大的勇气,在那个年代为什么仁就这么重要,这就得从礼制讲起。1998年中国政法大学张晋藩发在《社会科学战线》中《论礼》一文考证: “夫礼之初,起诸饮食,其燔黍捭豚,汗尊而杯饮,桴而土鼓,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”,这种充满宗教性的原始习俗,就是礼的原型。由于礼具有因俗制宜的功能和精神威慑力量,因此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便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。以“服天命”自诩的夏商统治者,极力通过“致孝于鬼神”,把礼改造成为代表其阶级意志,符合国家统治需要的行为规范,于是礼由祀神进而“引申为凡礼仪之称”,并把祭祀天地祖宗鬼神的“祀”,与对外征掠的“戎”,都看作是国家最重要的活动,所谓“国之大事,惟祀与戎”。不仅如此,殷人还制造了上帝与祖宗神合二而一的宗教政治观,从而将天上与地下,现在与未来,国王与上帝沟通起来,使礼与神权政治紧密结合,为专制王权与贵族政治服务,这就使得“起诸饮食”、“祀神祈福”的礼发生了质变。礼的内容也由单纯的习俗仪式,发展成规范婚姻、血统、亲续、君臣的行为规则,并逐渐制度化、法律化。做为礼的核心,仁,忠便是商朝统治阶级所要灌输的重要内容。

从对孔子仁的讲述和礼的演变过程的介绍中,聪明的朋友们大概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,就是无论伯夷和叔齐,还是周武王姬发,还是他死去的大哥伯益考,还是他的父亲伯夷叔齐的老师姬昌,也就是周文王,都是深受忠孝教育的。然而,现实的情况是,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,特别是君主荒淫无道时,做为臣子怎么做。历史告诉我们,周文王和他的大儿子伯益考,面对君主纣王的无道,信守着忠孝,尽管身受着纣王的重重暴厉,仍然与祖国同命运。正所谓,后来我们常说的,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其实,他们并没有入地狱,相反,被百姓记挂在心里,为后人所称道。历史还告诉我们,周武王姬发,面对君主的无道,拿起大道这杆旗子,用思想的武器,号召天下芸芸众生,和他一道,讨伐暴厉。如果说姜尚指明了武王替商称王,我想在姬发的心里何尝没有一点心思,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,我想用句现在比较时髦的政治术语,那便是改革激进派,姬发的大哥和父亲是改革保守派。说到两派的对于错,我想不应该用后来的历史来反观前史,科学的角度应该是回归到当时整个社会。在纣王时代,应该说前期还是很好的,一个勤政、爱民的帝王更是深重百姓爱戴。

有几则史实与大家分享受。见《史记》中的商纣王“帝乙长子曰微子启,启母贱,不得嗣。少子辛,辛母正后,辛为嗣。帝乙崩,子辛立,是为帝辛,天下谓之纣。帝纣资捷辨疾,闻见甚敏;材力过人,手格猛兽。知足以距谏,言足以饰非。矜人臣以能,高天下以声,以为皆出己之下。”可见纣王,是个天资聪颖,材力过人的。在《封神演义》中的几首诗也印证了当年的纣王,放桀南巢忆昔时,深仁厚泽立根基。谁知殷受多残虐,烈焰焚身悔已迟。又有诗:打虎雄威气更骁,千斤膂力冠群僚。托梁换柱超今古,赤手擒飞过鸷雕。拒谏空称才绝代,饰非枉道巧多饶。只因多恶乱真性,赢得楼前身肉焦。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作为君主的纣王,纣王也有他的丰功伟绩。

据正史所载,商纣王曾经攻克东夷,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,开发了长江流域。殷商末年,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: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(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)。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,国势迅速强大,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,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“三分天下有其二”,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,被打得大败,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,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,而文王被俘、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,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,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?自此,武王姬发韬光养晦、励精图治,而纣王则变生肘腋、两面受敌。击败周军以后,纣王略作休整,便兵发东夷,无暇西顾,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。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,纣王一方占尽优势。为了永绝后患,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,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。夷人尽管善弓,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,精巧而锋利,其射程远、杀伤力大,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“象队”,古书上说:“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。”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,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。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,层层包围,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?据说,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,一直打到长江下游,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,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,取得大胜。从此以后,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,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。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,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。实事求是地说,这个历史贡献,应该记到纣王身上。从《左传》记载的时间看,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,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。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。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,指向东方,都城内防御力甚弱,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,奇兵突袭,于牧野一战功成,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,无力援手,牧野之战的商军,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,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。

那么后期纣王又是怎样呢,从刚才的诗中,大家或许有了些了解,下面,我们再从《史记》中找到些答案:“好酒淫乐,嬖于妇人。爱妲己,妲己之言是从。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,北里之舞,靡靡之乐。厚赋税以实鹿台之战,而盈巨桥之粟。益收狗马奇物,充仞宫室。益广沙丘苑台,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,慢于鬼神。大最乐戏于沙丘,以酒为池,悬肉为林,使男女倮相逐其间,为长夜之饮。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,于是纣乃重刑辟,有炮烙之法。”两相对比,我们看到,对纣王的分析,我们应该一分为二,或许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纣王的暴政,只是对外的,但对于巩固商朝的统治,他还是尽心尽力的。为了巩固商朝统治,纣王外伐东夷和西周,为了巩固商朝统治,纣王在内大行酷型。应该说,在他的政治理念当中,还是为了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,只不过,当用连年征战换来府库充盈时,他并没有珍惜,而是大造宫室,沉迷酒色,被后来垂涎欲滴的周武王抓到了把柄,以牧野之战的胜利终结了纣王的生命,可怜曾经雄纠纠、气昂昂的纣王只好用自焚结束了生命,而他远在边关的大军终因群龙无首而不战而败。我们后人在评论古人的时候常常用,成王败寇来讲述心目中的英雄,其实,我们回到当年历史中,我们很难说败寇纣王不令我们肃然起敬,临死,仍坐了一把铮铮铁汉。

而在周武王率领西周大军挺进朝歌的时候,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站了起来,敢把皇帝拉下马,让气势汹汹的周武王也停住了脚步,倾听两位孤竹储君的告白,正色:“我听说‘子不言父过,臣不彰君恶’。哪怕父亲做了什么不对的地方,做儿子的和做臣子的,也只能用德来感受化,从未听过你们这种用讨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。当今纣王,乃我一国之君,众诸候之父,即使他有不道德的地方,你们何不倾心谏议纣王改正,以尽我臣子之节,也不失为忠臣。何况文王虽遭软禁,然尽臣节侍奉成汤江山,殷商上下莫不知晓而感动西周,这实是成汤的福份。我还听说过‘至德无不感通,至仁无不宾服’,我们都是大德大仁的人,何不做一个良臣却干这凶残之事!以我的想法,千岁赶紧退兵,诚侍殷王,守千古君臣之道”。其实,武王之所以听,我想还是有点私心,大概碍于同门师兄弟的份上吧,因为两位都是武王父亲的学生,在学习过程中,师兄弟们还是有点感情的。然而,这些铁言却如螳螂臂挡车,武王的车还是开到了朝歌,逼死了纣王。说到这里,让我们回到大开头,说那个忠,说那个仁义,说到小生主讲的孤竹历史文化,不得不更加叹服伯夷叔齐在国家危难时的忠,和对仁义道德的恪守。其实后来,被孔子所称道伯夷叔齐的“清”,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。

谁敢横刀立马,唯我彭大将军。我想用在当时,或许是,谁能坚守忠孝仁义,还看伯夷叔齐。历史给我们记录了伯夷和叔齐,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,在国家危难的时候,应该是匹夫有责,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方式,拯救和维护我们的国家,哪怕冒着生生命的危险,我们也应在所不惜。伯夷和叔齐做到了,我们后人也应做到。

(作者:孤竹一梦)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