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傲古长存

傲古长存

关键词:孤竹、卢龙、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
讲解精要:商后期,纣王失道,武王得道,然而,周灭商和商灭夏一样,是“以暴易暴”,均“不知其非矣”。伯夷和叔齐的理想是希望政治回归到尧舜禹时代的政治清明,正如他们的朝代更替一样,也能像禅让一样,然而历史是,暴力结束了传统禅让,一种新型的朝代更替方式正一次又一次地取代了理想。天下宗周,伯夷叔齐从内心里并没有臣服,而是以死捍卫了他们忠于的商朝,讽刺了“天下宗周”那个见风使舵的时期。

前几次讲道的孤竹文化,主要从孤竹留给后人的两位名人伯夷和叔齐和大家做了个交流,其实从史记来看伯夷和叔齐二人的故事,就是三点,一个是礼让国位,一个就是扣马谏伐,再一个就是下面要讲的耻食周粟。由于前段时间工作性事务太多,和大家分享的时间真得太少了,远远没有达到先期的预想,不过,时间还是分给了咱们一部分,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回顾那段历史。仍贯以原来的名字,傲古长存。

所谓傲古长存,意思的限定确是从其流传性来讲,从古至今留在我们后人脑子里的人和事并不很多,这不是个记忆的问题,是我们后人在当今社会背景的影响下,能对先人有多少容忍,这个容忍是直达内心的,需要留一下位置,在我们的心间,不敢说孤竹文化对于现在的朋友们能有多少容忍,但一梦,至少在一梦的心间还有那么一席之地,无所谓讲多少,无所谓你以前的认知,但能否通过一梦的讲解,让各位朋友容忍,是一梦需要考虑的问题,问到一梦的希望,当然是希望孤竹文化能够傲古长存。

闲话少说,开始我们的正题,史记中记载耻食周粟的这段是这样的: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及饿且死,作歌,其辞曰:“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、虞、夏忽焉没兮,我安适归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!”遂饿死于首阳山。成就耻食周粟这段历史的构成不外有三:一是武王终克商,天下宗周;二是伯夷和叔齐骨子里的“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、虞、夏忽焉没兮,我安适归矣?”;三是首阳山的历史存在。

第一问题,武王克商,天下宗周。在上两回讲解中,一梦多少提到了这段历史,稍了解历史的人,对于周灭商大概是不会否认的,但问题就是后人对于这段历史的正义性解读。从历史的进步角度讲,无论商末纣王时代的历史真实情况如何,不可否认一些历史假说,但纣王时代的政治不可不说它远离了大众的期待,周举旗灭商,应该肯定是它确实领导了一部分人心,而必须的,应该是一大部分,否则一个诸侯国的君主不会那么将一个帝国的王朝推翻。后人孟子曾提到过: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看来,纣王确实在后期有些失道了,那么,周是否就得道了呢,历史告诉我们,周把商灭了,但问题是,很多历史告诉我们,相当一部分朝代更替并不是以失道和得道来讲的,是拿血与兵器来说话的。这时我们就想到了第二个问题,那就是伯夷叔齐骨子里根深楴固的思想,问题是,从后人记录下来的东西,没有留下他们的思想,只有史记和东周列国志记下的伯夷和叔齐当时说过的两句话,“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、虞、夏忽焉没兮,我安适归矣?”相信历史,我们后人依从的就是这些文字和实物证据,黑纸白字,说出来,就像我们常说的“说出的话就是吐沫吐出个钉子”,很坚决的。历史也告诉了我们,周替商是在暴力的情况下现实的完成了,这就难怪伯夷和叔齐发出了“以暴易暴”感叹,好了,问题似乎解决了一部分,那就是伯夷和叔齐也承认了在纣王后期处在一种暴力统治下,这就缓解决了我们在第一个问题中发生的疑问,纣王在后期统治下,采取的暴力手段并不得人心,连“礼义轻天下”的伯夷和叔齐都认为有些暴力,那么确实有些失道了,想当年,尧舜禹时代,虽不可不怀疑是否政治真正清明,但他们的更替可是禅让呀,那么以暴易暴可就真得不合古制,伯夷叔齐说得没错,那么,不能忘了,商替夏是否还是禅让呢,想必伯夷和叔齐对当时的历史应该比我们后人更加清晰。从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我们得到的讯息是:商汤伐桀,放桀于南巢,夏灭商兴。历史似乎在重新上演,周武克商,纣王自焚,周替商亡。同样是用暴力手段打败了暴力统治,不也是以暴易暴吗,难道伯夷和叔齐就不知道吗?对历史太没研究了吧?哈哈,别忘了,太史公告诉了我们,“不知其非矣”。原来,伯夷和叔齐是知道的,而且,他们还告诉了周武王“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”。周武王当然知道,可要推翻一个暴力统治,不“以暴易暴”行吗?跟纣王讲禅让,可他的祖宗江山确也是“以暴易暴”得来的,所以在纣王大势已去的时候,他还是把大批奴隶释放了,武装起牧野一战,要做最后一搏,但结果,还是让我们到了正如商灭夏时的倒戈一样,十几万的武装溃不成军,商完了,周来了。伯夷和叔齐看到了他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。第三个问题,首阳山的历史存在。首阳山真得存在吗,如果存在,那么现在在何方。这个问题很重要,它关系到伯夷叔齐耻食周粟这段历史的真实性,是我们后人解读这段历史的关键,据史记索隐记载,首阳在目前国内有很多处,有陕西,有河南,还有河北卢龙,在学界认可比较多的一个是甘肃省渭源县的首阳山,据考秦汉在此建县时就名首阳县了,而且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就此事撰文进行论证,文章被人雕刻成碑,立在渭源县莲峰乡莲峰山五台下。此碑高7尺,宽35尺,文1184字。碑文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,而以渭源首阳山为真。作者引经据典,多方论证。刻石字迹清晰,书法刚劲有力,堪为明代碑碣书法中的上品。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祯二年(公元1629年),巩昌知府曹司牧撰写的《改建首阳山夷齐词记》,文中介绍了伯夷、叔齐的生平及历代奉祀概况,并说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经过。由于此碑论据确凿,资料翔实,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。明代朱燮远、清代左宗棠还以此碑文为蓝本,撰写了夷齐庙碑文。另一个说法是在卢龙,因为卢龙是孤竹国都的所在地,伯夷叔齐要魂归故里,当然应该选在卢龙的首阳山。这时,我们这样假设,伯夷和叔齐岁数大了,闻知周文王善养老,故在他们老时想到从卢龙向西出发,前往陕西的镐京,不料,文王已死,正遇武王伐商,更不料经扣马谏伐,武王还是克商了,那么,那么忠于商朝的伯夷和叔齐这时不回到故乡,在周国又不行,还要继续往西到不毛之地,让人便有些费解,如此,卢龙的首阳山变得让人容易理解多了,既然你武王如此不听话,那么还是俺回到咱的故土卢龙吧,死也死在俺的出生地,但可惜的是,至今卢龙尚未发现伯夷叔齐的墓地,这大概需要卢龙的研究者考虑了。但话说回来,这只是个历史假说,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,还需要后人更多的研究,为什么伯夷和叔齐到老了非要离开故国,去往周国,孤竹国到底发生了什么?需要后人更多的研究。但无论怎么说,首阳山的历史存在,至今没有发生任何怀疑。

那好,综合上面的分析,承接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,我们得到三种解读:第一是在商后期,纣王失道,武王得道,然而,周灭商和商灭夏一样,是“以暴易暴”,均“不知其非矣”。第二是伯夷和叔齐的理想是希望政治回归到尧舜禹时代的政治清明,正如他们的朝代更替一样,也能像禅让一样,然而历史是,暴力结束了传统禅让,一种新型的朝代更替方式正一次又一次地取代了理想。第三,无论首阳山在何方,伯夷叔齐从内心里并没有臣服,而是以死捍卫了他们忠于的商朝,讽刺了“天下宗周”那个见风使舵的时期。所以在我们后人的作品看到了大量讴歌这段历史的东西,如诗,如文,和着这些作品,那段历史流传到了现在,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?它们都讲些什么,怎样的评价对于伯夷和叔齐将是公平的?下一篇,一梦将和大家一起分享。

(作者:孤竹一梦)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