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儒家思想起源与伯夷、叔齐的故事

儒家思想起源与伯夷、叔齐的故事

关键词:儒家 儒学 渊源 政治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
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,数千年来经久不衰,影响着中国乃至东方世界的经济、政治与文化生活。孔子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孔子,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。在中国历史上,最伟大,最被人们公认的思想家就是孔子,影响最大,传承最广,最长久的思想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。孔子及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其现代的一面,有适合于当今世界全球化现实的一面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,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形势和任务,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,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,所要实现的目标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很多相吻合的方面。深入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,探究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,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,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

那么,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,思想渊源又是什么?他是受了什么影响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?

对这个问题,历史上许多学者曾做过深入的研究与考证,并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。对儒家思想的渊源,自两汉以来,概括起来有七种说法。一是以《淮南子·要略》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文武周公之道说,二是以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六经说,三是以刘歆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为代表的儒学“出于司徒之官”说,四是以章太炎《原儒》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“达、类、私”三科说,五是以《淮南子·要略》儒》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殷之遗民说,六是以冯友兰《原儒墨》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“教书相礼”之职业说,七是以徐中舒《甲骨文所见的儒》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宗教性职官说。山东大学教授孙熙国又在《〈易经〉与儒家思想之渊源》中提出,儒家思想来源于《易经》,认为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、民本思想、内圣与外王想统一思想以及和合精神等,皆可在《易经》中找到初端。

儒家,从广义上讲,就是有知识,有学问的专家。这些人,有的是从贵族阶层分化而来,有的是民间涌现出来的。他们靠自己的知识和学问觅取生存。首先提出儒之提法的,就是孔子。“儒”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《论语·雍也》。孔子在这里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:要当就当“君子儒”,千万不要当“小人儒”。这似乎就是儒的提法的起源。孔子就是当时典型的“儒”。他出生于鲁国,十五岁“以学为志”,学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,到三十岁时,已颇有成就。五十岁左右,开始受到当政者的重视和起用,政绩斐然。后来,因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,周游列国,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。年近七十,在失望中返回鲁国,没过几年,就带着遗憾死去了。作为儒家,不仅仅是某一个人,而是一个群体,一个阶层,一个有学问,有知识,有思想,有主张,有政治见解的知识阶层。他们的思想,相互影响,相互渗透,相互传播,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广泛代表性,统一性的思想体系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儒家思想。当时的孔子,贤人七十,弟子三千,周游列国,到处讲学,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,是儒家的代表人物,可以说是个“大儒”。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和主张,就成了孔子的儒家思想。所以,孔子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。
   
孔子的儒家思想,集中反映在《论语》里。孔子一生,没有任何著述。《论语》也是由他的弟子们编纂而成的。在孔子所处的时代,还没有私人著述的先例,只有官方的著作。所以,孔子是“述而不著”,没有著述传世。而《论语》一书,则把孔子的思想和主张,也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全部阐述出来了。孔子的儒家思想,大体可以用以下九个字来概括,就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恕、忠、孝、悌。任:爱人。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。它是孔子社会政治、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,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,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。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“有教无类”,春秋时代学在官府,孔子首开私学,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,均可来受教。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“德治”,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,孔子把仁引入礼中,他的“德治”无疑是对“礼治”的继承和改造。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,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,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。义:原指“宜”,即行为适合于“礼”。孔子以“义”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、行为的道德原则。礼: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,“礼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,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。  智:同“知”,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。指知道、了解、见解、知识、聪明、智慧等。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、知的来源、知的内容、知的效果等几方面。关于知的性质,孔子认为,知是一个道德范畴,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。信: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,言行一致的态度。为儒家的“五常”之一。孔子将“信”作为“仁”的重要体现,是贤者必备的品德,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,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,当权者讲信用,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。恕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包含有宽恕、容人之意。  忠: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。孝: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,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,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,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,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,乃大逆不孝。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,儿女应该婉言规劝,力求其改正,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。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。然而孔子论孝,还讲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,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”,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。悌: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。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,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,把悌与孝并称,视之“为仁之本”。

那么,孔子的儒家思想与伯夷、叔齐的思想行为有什么渊源关系和必然联系呢?这就是本文要集中研究和讨论的问题。

伯夷、叔齐从兄弟让国到首阳采薇最后魂断西山,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事变。从这些事变中,伯夷叔齐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超人,甚至另人不可思议。第一,孤竹国君墨胎氏临终遗命,意立叔齐为国君。墨胎氏死后,叔齐让伯夷。叔齐的伦理依据是“长幼有序”。伯夷不肯,他的伦理依据是“父命难违”。二人都不肯为君,于是选择了逃走。第二,伯夷、叔齐来到西周,正赶上文王故,武王举兵伐纣。二人扣马力谏。他们的思想标准是“父死不葬,爰及干戈”,是为不孝,“以臣弑君”,是为不仁,不义。第三,武王灭纣,天下宗周后,伯夷、叔齐认为武王不仁,不义,不孝,吃周的粮食是可耻的行为。于是“耻食周粟”,采薇而食,最后干脆绝食,饿死在首阳山上。这里,反映了伯夷、叔齐特立独行,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”的民族气节

伯夷、叔齐的思想和行为突出的是让国。从夷齐让国中,可以透视出伯夷、叔齐关于父子、弟兄关系的传统理念,进一步说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思想、道德标准也完全可以从夷齐让国中得到充分的体现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,让国不是伯夷、叔齐的首创。让国的始作俑者,是尧时期的许由。那时实行禅让制,尧的第一人选就是许由。“尧让天下于许由,许由不受,耻之逃隐。”尧又请许由做九州长,许由认为这玷污了他的耳朵,于是跑到颖水去洗耳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记载,“尧知其贤,让以帝位,许由闻之,隐于箕山。”在夷齐让国之后,春秋战国时期,吴国的延陵季子也让国扬名了。季子名札,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子,曾封于延陵,故称“延陵季子”。寿梦认为季札博学多才,有治国之能。于是要他继承王位。季札弃室而耕,辞之。以后他的兄长相继继位后都要把王位让与他,他都固辞不受。历史上,让国之举除了上述以外,就再也“后无来着”了。
   
伯夷、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后来的孔子有哪些影响,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又发展又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呢?

伯夷、叔齐死后,历代思想家、政治家文学家包括帝王将相纷纷题笔撰文,讴歌伯夷、叔齐,包括被后人称为圣贤的孔老夫子。见于文献记载的,最早赞美伯夷、叔齐的人就是孔子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、叔齐。《论语·公冶长篇第五》:子曰:"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"《论语·述而篇第七》:"伯夷、叔齐何人也?"曰:"古之贤人也。"曰:"怨乎?"曰:"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"《论语·微子第十八》:子曰: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,伯夷叔齐与?”孟子曰:"伯夷,圣之清者也”。韩非子曰:"圣人德若尧舜,行若伯夷"。屈原曰“行比伯夷,置以为像兮”......

孔子、孟子等古圣先贤尊伯夷、叔齐为圣贤,韩非子说,圣人的道德应如尧舜,行为应如伯夷,屈原也说,行为要与伯夷看齐,要把夷齐作为学习的榜样。
那么,先哲们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,从伯夷、叔齐的思想行为中学到了什么?伯夷、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哪些影响?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。第一,“仁”。伯夷、叔齐兄弟让国,充分体现了“仁”的道德标准。孔子也赞扬他们“求仁得仁”。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表准也是“仁”。第二,“义”。让国,首先就是“义”字当先的,行为是无比高尚的。第三,“礼”。伯夷、叔齐“耻食周粟”,宁死全仁,用孔子的话就是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”。就是后来儒家提倡的“礼”。孔子“克己复礼”,为倡导和弘扬“礼”而奔波了大半生。第四,“孝”。伯夷以父命为尊,宁可不作君王,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,这就是“孝”,最大的“孝”。不难看出,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,都能从伯夷、叔齐的思想行为中找到源头。春秋战国时期,也就是孔子所处的时代,孔子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,儒家思想,也只代表一家之言,而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。真正对孔子的儒家思想引起重视,并加以大力弘扬的是汉武帝时期。汉武帝刘彻为集合全国力量对匈奴作战,意识到必须以孔子的儒家思想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并产生凝聚力,于是汉武帝废除汉立国以来道家的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,改道家思想为儒家思想。尔后随着汉朝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,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,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。从而,在国内,出现了一大批崇尚儒家思想的儒家学派,代表人物当然是孔子。儒家思想在全国逐步形成了。

儒家思想,也称为儒教或儒学,是以“仁”为核心和“人为贵”的思想体系。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,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,如仁政爱民、以德治国、以人为本和尊师重教等等;儒家思想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,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,但在不同朝代的应变、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。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,无处不在,在日常生活中、在小事中。儒家思想对中国,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。当然,儒家思想也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,如“三纲五常”、“三从四德”等等。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,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,既不能妄自菲薄,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,又不能陶醉于历史,在故纸堆中被束缚。至关重要的是,在各种不良思潮泛滥和冲击的形势下,中国必须保持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。

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,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和谐社会。构建和谐社会所要开展的工作,采取的举措施,完成的任务,达到的目标等等,都与儒家思想有吻合的方面。所以说,孔子的儒家思想,不仅对中国,对世界,对过去,对现在,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那么,作为孔子儒家思想渊源之一的伯夷、叔齐的思想行为,就显得越发高尚了。深入挖掘、研究孤竹文化,弘扬孤竹文化,打造孤竹文化,也就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。(此贴转自:不月居《伯夷、叔齐的思想行为与孔子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》)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